春暉暖心,心啟幸福

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

失眠? 你需要的可能不只是安眠藥 (引用睡眠321文章)


失眠?你需要的可能不只是安眠藥

文/國軍岡山醫院 周重佑臨床心理師

編輯/321小編

圖/Hannah Chen
 

在知識+上搜尋關於失眠的治療方法,你會得到超過400筆資料、多達40個網頁的相關紀錄;而許多「最佳解答」不外乎諸如放輕鬆、別想太多、芳療、按摩等「我試過很有效」的方法,或者更直接的:「不然試試看安眠藥吧(不管是由醫生開立或是到藥房買成藥),我的誰誰誰也有在吃。」

 安眠藥幾乎快變成了和感冒藥一樣常見、易取得、媽媽都會在抽屜放一罐的「家庭必備良藥」了(小編:我以為是含笑半步癲的廣告…);許多人也認為安眠藥是個安全、速效、且不會有嚴重的副作用的藥品。但是,你有聽過有人吃感冒藥吃了好幾年,越吃越多,現在不吃不行了嗎?我想應該很少。但安眠藥成癮的案例你恐怕有聽說過不少。 

要了解為什麼安眠藥會讓人依賴,恐怕得從失眠的原因談起。 

人的睡眠系統其實對生理以及心理的變化相當敏感,各種生理狀況都有可能讓我們的睡眠受到干擾;而心理狀態如焦慮、擔心、憂鬱、興奮、憤怒等情緒也同樣不利於睡眠。甚至,我們與睡眠有關的習慣、行為,亦可能不自覺地造成一定的影響。 

在醫生評估下短期使用適合的安眠藥的確可以緩解失眠的痛苦,幫你度過困難的時光。但有時一味的靠安眠藥物入睡,而不去瞭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失眠,就好像發燒了只吃退燒藥,而不去檢查身體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一樣,可能會讓困擾持續,甚至讓疾病變本加厲。 

由於失眠可能牽涉到心理層面的問題,因此心理治療理所當然成為治療的方式之一。但「光是跟心理師聊聊天就可以治好失眠了嗎?」可能也是許多人會想問的問題。 

簡單說來,「跟心理治療師聊天改善失眠」這件事其實就是所謂的「認知行為治療」,重點在於有系統地透過心理學的方法,協助病人找到自己失眠的原因,並針對病因教導改善的方法,讓失眠不再維持及惡化。與傳統藥物治療相較,認知行為治療雖不如藥物治療快速(吞藥只要三秒鐘),但病人卻可以學到最適合自己的對抗失眠方法(甚至可以幫助他人),治療效果亦可長久維持。 

現在國內外的失眠治療指引,也已經把認知行為治療視為第一線可以使用的治療方式、非藥物治療的首選。 

不過,即便認知行為治療有種種好處,目前的失眠治療方式卻還是以藥物為主。這是因為認知行為治療除了需要有專業心理師的幫助,也需要病人願意接受改變,更需要足夠的時間來練習從自身習慣開始改善睡眠(治療時間約需三至六週不等);加上民眾一般對此治療方式較陌生,都是造成目前失眠的治療仍常以藥物為主的原因。
 

「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」,常常是治標不治本。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則較像是在尋求治本的方式。下次若你有失眠的問題時,你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的選擇了。

(資料來源http://sleep321.blogspot.tw/2012/09/blog-post_24.html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