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暉暖心,心啟幸福

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

抽動疾患(Tic Disorder)_ 黃熠靚護士 / 蔡幸芳醫師


抽動疾患(Tic Disorder
春暉精神科診所
黃熠靚護士 / 蔡幸芳醫師

  抽動疾患通常初發於兒童期,包含四種:妥瑞氏症、慢性運動性/或發聲性抽動疾患、暫時性抽動疾患、及其他未註明之抽動疾患。
    所謂抽動(Tics)是指一種突發的、快速的、重複發生的、非韻律性的、刻板的運動性動作或發聲,通常是某些肌肉群的突然收縮所造成,是不自主的動作,但可受意識壓抑一小段時間(例如上台演講時會抑制症狀),但之後可能有反彈性地惡化。各種形式的抽動都會受壓力或情緒的影響而加重,在專心從事活動(如閱讀或縫紉)時會減輕。在睡眠時通常抽動會顯著減少。運動性抽動或發聲性抽動兩者都可分類為單純型或複雜型。
    常見的單純型運動性抽動包含:眨眼、鼻翼搧動、作鬼臉、頸部收縮、聳肩及甩手。常見的複雜型運動性抽動包含:面容做態、儀表修飾行為、跳躍、觸摸、踩踏、以鼻嗅物及模仿動作症(模仿他人的動作)。
    常見的單純型發聲性抽動包含:清喉嚨、吸氣、吹鼻息、咳嗽、打嗝及吠吼。常見的複雜型發聲性抽動包含:不顧說話背景是否合適而重複字句、穢語症(說髒話)、複語症(重複自己的聲音或字句)、仿說(重複最後聽到的聲音或字句)。

妥瑞氏症:
    兩種以上運動性抽動及一種以上發聲性抽動,這些抽動會同時出現或分別在病程中不同時段出現。抽動每日發生多次,在一年以上期間內幾乎天天出現,在此期間內從無一次超過連續三個月以上的無抽動時期,才能稱為妥瑞氏症。

預後:
男比女多(比值約3-4:1),抽動疾患是腦神經生理的問題,不是個案故意的行為,症狀時好時壞,有時可以意識壓抑一小段時間,到了青春期晚期之後有三分之一的人會自己好,有另外三分之一的人會明顯改善,另外三分之一的人症狀會持續一直到成人,然而不會比孩童期更糟,且多數人愈來愈懂得掩飾或修飾自己的症狀。許多妥瑞氏症個案合併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或強迫症,是較難處理的一群。

治療方式:
家長、師長、朋友和社會大眾的正確觀念與態度最為重要,程度輕微者,不妨礙生活,不一定需要治療,只需要觀察即可。只有當症狀太頻繁或有危險,明顯嚴重干擾生活、學習、人際互動、情緒、自信等等時,才會積極治療。
1.藥物療法:主要為多巴胺阻斷劑。
2.學習自我放鬆:壓力大時症狀可能增加,放鬆或專注於喜愛的事物時,症狀可能減輕,因此自我監督、放鬆訓練、提升自信、社交技巧訓練都是有幫助的;譬如:多聽一些輕音樂,家庭互動和諧,不要對孩子有過度的課業要求,讓孩子多接觸自然,多到戶外去玩,少看恐怖、緊張的電視節目,少看電視,儘量不玩電動、電玩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