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暉暖心,心啟幸福

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

環境污染與身心症--談網路文化對睡眠的影響_ 精神科王興耀副教授(2011-08-14)


目前國內外針對環境污染會導致身心症之相關研究眾多,舉凡長期處於高分貝噪音下會引發個體有失眠、心臟或胃腸的不適症狀;電視實況報導的災難血腥畫面會造成民眾出現恐慌、焦慮情緒的調適困難,均獲普遍的證實。而近年來最廣為議論之話題,便是網路夜貓族晝夜顛倒的偏差行為,對個人身心健康所造成的潛在影響。但探究這些問題仍需從早期的歷史演變開始說起。

發明大王愛迪生過去也是著名的夜貓族,每天僅睡四個小時,在其發明電燈後,專家推估人類每日平均比以往少睡了二小時。而七○年前電視文化出現後,特別是青少年更因此又縮減了一小時的睡眠。近年來拜電視、電影、電動玩具及KTVPub等娛樂的普遍發展,民眾的夜生活有更多的選擇且內容豐富,而青少年夜間上網尋樂,將原先就寢時間延後至凌晨一至二點更是家常便飯,上述的族群在西方國家統稱為「夜鶯」,以有別於早醒型之「雲雀」。前者在台灣又被稱為「夜貓子」,睡眠醫學上的正式名稱為「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(延遲睡眠症候群)。去年北歐地區之研究報告指出:西歐、北歐、日本及北美九國之青少年近年與五年前相比較下,其上床睡覺時間比以往平均延後了一小時,幾乎85%的青少年都在凌晨後才就寢,歸因結果不外乎是網路文化的氾濫。而台灣地區雖然沒有青少年睡眠之統計數據資料,但下列現象或許可以驗證台灣青少年受網路文化影響之深遠:(1)目前在各大專院校中,第一節課出席率偏低,甚至僅有個位數學生出席,而即使有來上課也都是人手一份早餐或者打盹,故曾有部份教員及某國立大學校長因此發怒拂袖而去;(2)國、高中生不若大學生自由,由於有嚴苛之學程限制,故即使晚睡卻多天未亮便起床上學,因此第一節課打盹者比比皆是。早期老師大多是嚴厲訓誡、斥責,但目前卻多不忍驚擾學生休息,畢竟其子女也都如此生活,或許是同理心作祟下而於心不忍吧!

以睡眠醫學來看「延遲睡眠症候群」,凌晨後才就寢且持續睡眠不足最常出現在國中、高中生、遊覽車司機、大樓管理員及保全人員等族群,其對當事人可能的影響約有以下幾點:

(1)認知功能的衰退:「部份睡眠剝奪」若屬短期,例如考前開夜車,其影響身體有限。若是長期睡眠不足(即所謂睡眠債),便可能造成記憶減退、粗心、注意力渙散、反應遲鈍及眼運動協調受損等。


(2)發生意外機率增加:根據德國或美國交通局近年來所報告的交通意外中,有60%直接或間接與睡眠不足有關,而且其所佔比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。另外著名的重大意外事件,如美國三浬島核災、蘇聯車諾比爾核災均有報告指出與工作人員睡眠不足有關。同理,推測台灣高速公路之車禍原因,可能亦如此。

(3)生理病變的發生:根據臨床研究指出,個體在長期睡眠不足下,體內白血球之噬菌能力或自然殺手細胞活動力會大幅減弱,其將導致免疫系統的衰退,造成病菌感染機會的增加,與既有慢性病的惡化。

近三年來,北美及北歐國家於積極規勸學生不成下,且為了配合青少年之網路文化,故已有部份地方政府之教育局要求學校上課時間往後延緩半小時,或要求打盹學生在上午十點前另闢休息時間使能充分睡眠,藉以避開缺乏效率之學習時段。上述現象有如美國屬於單親家庭的學生已佔全校學生的60%,故十年前於公民課本教材中已出現「如何營造快樂單親家庭生活」的課程,且單親文化之相關課程至少佔半數以上。雖然衛道者會認為上述措施不是個好現象,但至少目前已是主流趨向。因此本文結論誠摯呼籲各地的教育局長及國、高中學校主管,或許可以慎重考慮讓學生「慢一點來上課」吧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